Posts Tagged ‘ Linux

在 Linux 中安裝 MPlayer

Linux 上的 MPlayer 就好比是 Windows 上的 KMPlayer 或暴風影音,內含 Player 及各種 Codec,只要安裝好,就可以播放任何格式的影片及音樂檔,以下介紹 MPlayer 的 TarBall 及 RPM 的安裝方法。

安裝好之後,"mplayer" 為文字介面的播放程式,而 "gmplayer" 為圖形介面的播放程式。下列的安裝步驟,如果選用 TarBall 的方式安裝,在安裝時則已設定好中文介面了,而 RPM 的方式只能裝在 CentOS 4.x 或 RHEL 4.x 的版本,並且介面為英文。

以原始碼 TarBall 方式的安裝步驟

  1. 先安裝可能缺少的套件:
    yum install libpng*
    yum install gtk2-devel
  2. 下載並複製 codec:
    cd /usr/local/src
    wget http://www.mplayerhq.hu/MPlayer/releases/codecs/all-20061022.tar.bz2
    tar -jxvf all-20061022.tar.bz2
    mv all-20061022 /usr/lib/codecs
  3. 下載 mplayer 原始檔:
    cd /usr/local/src
    wget http://www.mplayerhq.hu/MPlayer/releases/MPlayer-1.0rc1.tar.bz2
    tar -jxvf MPlayer-1.0rc1.tar.bz2
    cd MPlayer-1.0rc1
  4. 編譯及安裝 mplayer (安裝路徑為 "/usr/local/MPlayer1.0"):
    ./configure --enable-gui --with-codecsdir=/usr/lib/codecs --with-win32libdir=/usr/lib/codecs --with-reallibdir=/usr/lib/codecs --with-xanimlibdir=/usr/lib/codecs --disable-inet6 --language=zh_TW,en --prefix=/usr/local/MPlayer1.0 --charset=utf8
    make
    make install
  5. 設定字幕的字型檔 (其中的 ukai.ttf 可替換為任何 Unicode 的中文字型檔):
    cp /usr/share/fonts/chinese/TrueType/ukai.ttf ~/.mplayer/subfont.ttf
  6. 安裝預設的 skin 給 gmplayer 使用:
    wget http://www1.mplayerhq.hu/MPlayer/Skin/PowerPlayer-1.1.tar.bz2
    tar -jxvf PowerPlayer-1.1.tar.bz2
    mv PowerPlayer /usr/local/MPlayer1.0/share/mplayer/skins/default
  7. 建立程式聯結,以便直接執行執行程式:
    ln -s /usr/local/MPlayer1.0/bin/mplayer /usr/local/bin/
    ln -s /usr/local/MPlayer1.0/bin/gmplayer /usr/local/bin/
  8. 額外的 Skin 可以到這裡下載,下載完,請解開放到 [/usr/local/MPlayer1.0/share/mplayer/skins/]

以 RPM 方式安裝步驟(僅適用於 CentOS 4.x 或 RHEL 4.x)

  1. 下載 RPM 檔:
    mkdir /tmp/mplayer
    cd /tmp/mplayer
    wget http://ftp.wl0.org/RPMS-rhel4-various/mplayer-1.0pre7-2.i386.rpm
    wget http://ftp.wl0.org/RPMS-rhel4-various/mplayer-gui-1.0pre7-2.i386.rpm
    wget ftp://fr2.rpmfind.net/linux/falsehope/home/rathann/apt/7.3/RPMS.stable/mplayer-skin-default-1.0-2.noarch.rpm
  2. 進行安裝:
    rpm -ivh *.rpm
  3. 取代字幕的字型檔(其中的 ukai.ttf 可替換為任何 Unicode 的中文字型檔):
    cp /usr/share/fonts/chinese/TrueType/ukai.ttf /usr/share/mplayer/subfont.ttf
  4. 額外的 Skin 可以到這裡下載,下載完,請解開放到 [/usr/share/mplayer/Skin/]

疑難雜症

  • Q. 播放影片時,無法顯示中文字幕?

    A. 到 [喜好設定] -> [字幕及OSD],將 "編碼" 選 "繁體中文字集 (BIG5)",將 "統一碼字幕" 打勾.再到 [字型] 將 "編碼" 選 "統一碼"。

  • Q. 播放影片時,影片無法縮放大小?

    A. 到 [喜好設定] -> [視訊],將 "可用的驅動程式" 選 "gl2" 或別的類型,再重新啟動程式播放影片。

在 Linux 中切換預設的桌面

在 Linux 中切換預設桌面的指令為:

switchdesk

ex. 切換為 KDE 桌面:

switchdesk kde

KDE 與 GNome 桌面的執行指令分別為 startkde 與 gnome-session

在 Windows 使用「非對稱金鑰」來遠端登入 SSH 的方法

在 Linux Server 下使用 SSH 的「非對稱金鑰」來進行遠端登入的方式相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(沒實做過的可參考鳥哥或 study-area 的文件),下面我所要介紹的是在 Windows 下使用金鑰來遠端登入 SSH 的方法。

開始之前,先說一下「非對稱金鑰」:

「非對稱金鑰」是一種加密機制,由用戶端以特定的加密演演算法產生兩把「非對稱」金鑰: 即「公鑰 (Public-Key)」與「私鑰 (Private-Key)」。然後我們會把「私鑰」留在自己的電腦,再把「公鑰」傳送到遠端主機,當兩把金鑰碰在一起就會進行加解密比對,以確認是否彼此的身份是可以信任的,藉以執行特定的作業。

說得更簡單一點,與其說是「公鑰」與「私鑰」,不如說是「鎖頭」與「鑰匙」,由我自己來打造一組鎖頭及鑰匙,我把這個鎖頭裝在一個門上,然後我就可以用我的這一把鑰匙來打開這扇門了! 同時呢,我也可以把相同的鎖頭裝在很多的門上,那我就可以用這一把鑰匙來開啟很多門了…這樣子的概念是否有比較清楚了呢?!

Read more

Linux 磁碟相關指令

磁碟分割

磁碟代號說明:

  1. IDE 硬碟,第一到四顆分別為: hda, hdb, hdc, hdd
  2. SATA 或 SCSI 硬碟,第一到四顆分別為: sda, sdb, sdc, sdd

Read more

以 rsync 進行遠端同步備份

rsync 是 Linux 當用的遠端檔案的備份、同步程式,目前由 samba 的團隊在發展,它有它自己的演演算法,可以很有效率的傳輸檔案,支援 rsh 及 ssh 加密傳輸,應該是目前最常被做為資料同步或異地備援的工具。

大部份的 Linux 應該都有安裝 rsync 了,如果沒有,直接用 yum 安裝即可:

yum install rsync xinetd

本文章只有說到 Linux 上最基本的備份、同步方式,如果你要知道與 Windows 或 ssh 有關的實作方式,目前沒有。
Read more

Synergy 1.3.1 - 讓多台電腦共用鍵盤、滑鼠 *

檔案下載

硬體的 KVM 已經很普遍了,硬體的 KVM 讓你以一組螢幕、滑鼠及鍵盤,藉由控制鈕或快速鍵切換你所要控制電腦。

但如果你的狀況是「有兩台以上的電腦要同時作業」,並且每台電腦的螢幕我都必須要看得到 (特別是從事設計工作的人),這時,硬體的 KVM 就不太適用了,因為你只會看到一台作用中的電腦畫面 (硬體 KVM 還是比較適合用於「管理」電腦),如果你有每台電腦的螢幕都要顯示的需求,那你就可以跳糟到 Synergy 了。

Read more

常用的 .bashrc 設定

以下是我常用的 .bashrc 設定:

#格式化 ls 的顏色
alias ls='ls -F --color'
#關閉喇叭的 "BEEP" 聲
setterm -bfreq
#用上/下鍵搜尋執行過的指令
bind '"\x1b\x5b\x41":history-search-backward'
bind '"\x1b\x5b\x42":history-search-forward'
#其它
alias h='history 25'
alias vi='vim'
#設定提示字元的顏色
PS1="\e[0;32m[\[email protected]\h \W]$ \e[m"

在 Redhat Linux 9.0 驅動華碩 P4P800 的網路卡

第一次安裝 Redhat Linux 9.0 就遇到華碩 P4P800 的網路卡 (3COM 3C940) 無法驅動的問題,就算裝了華碩網站下載的驅動程式也不行,反覆試了好久,也重裝了 Linux 幾次,終於解決了問題…但不確定是不是正確的做法。
Read more

[轉載]Mozilla自己人看Linux桌面

轉載自: CNet,作者: Asa Dotzler‧陳智文譯 (2005/09/15)


或許我該先聲明我不算是個「Linux人」,我用Linux的時間僅約6年,我用Windows的時間是這個的兩倍,Macintosh更用了20年。我不是那種對任何作業系統從一而終的人;我用過老闆或學校提供或指定的系統,若沒有這層顧慮,我就用自認最方便的東西。

OK,那麼Linux還不適合成為桌面系統的原因究竟何在?

我試過KDE和Gnome桌面系統,但最近用的是FC4,因此我的批評主要對此(和Gnome),但我認為KDE只會更糟。問題可分為四大基本類別:系統轉移(migration)、穩定性(stability)、簡易性(simplicity)和方便性(comfort)。這些問題都涵蓋技術性能的缺失和可用性的不足。

第一個問題「系統轉移」,非常嚴重

對「一般人」而言,使用Linux(通常代表拋棄Windows),需要有嚴謹的轉移計畫。Linux必須先安裝在Windows旁邊的另一台電腦中,保持Windows系統完全無損,以便隨時回去取用使用者的所有資料和設定。

這些使用者或許願意用用看Linux,但只要他們的所有資料與設定依然「存活」在Windows,不論前者多有魅力,都無法長久留住他們。我們在Mozilla的經驗學到這個教訓,一直到我們在Firefox加入非常好用的轉移系統,保留使用者在IE的我的最愛、cookies、瀏覽記錄、密碼等等,才有大量的一般使用者開始轉移 – 並持續使用(而且帶進更多使用者)。Linux必須依法炮製。

轉移整個作業系統和其中所有主要應用軟體,顯然是更巨大的任務,但這就是必要的工作。當一般使用者初次打開Linux桌面系統,瀏覽器、辦公文書軟體、電郵介面、即時訊息介面、檔案管理……每一項都要盡可能地過渡 – 從Windows應用設定,到所有、或幾乎所有的使用者資料。作不到這一點,轉換的斜坡將高不可攀,這些使用者會就此放棄。

Linux桌面系統普及的第二大障礙是穩定性

我所指的並非「不當機」的穩定性,而是一個穩定的API,讓使用者從網站上下載新的應用程式時,不需大費周章。使用者應該能從Download.com下載Fedora Core 4和抓取最新版的Firefox,然後立即使用,不必再尋找並安裝compat-libstdc++,或其他有的沒的。

開發員或許認為盡可能地重複利用程式碼很酷,但使用者才不關心究竟是Linux沒有包含必要的相容元件,還是Mozilla沒有在某一小版的libstdc++作好相容的工作。一般使用者期望能夠下載軟體、安裝,然後立刻使用。要求他們瞭解複雜的系統庫和核心相容性問題,是送他們離開的最快途徑。

第三個問題是簡易性不足

不要為了加入新功能而加入新功能,也不要為了證明自己可以,而提供使用者偏好設定。

我並不想挑起一場桌面系統戰爭,但我真的要奉勸各位發行商(不同系統版本的發行商),選定一種桌面系統就好,別再三心二意。一般使用者在安裝你們的產品時,不應被迫(或猜想或有足夠的知識)去選擇Gnome或KDE。他們不需要在應用軟體表單上,再來一張清楚明列15到20個二流遊戲的遊戲選單。

當必須在Helix Player、CD Player和Music Player之中選擇其一,使用者會有什麼感想?Music Player無法讀取CD嗎?什麼是Helix? Gedit的喜好設定視窗的五個大項約有30種使用者偏好項目,NotePad只有3項。

你我都知道「設定」(Setting)與「偏好」(Preferences)的差別,在於前者是針對整個系統,後者是單一使用者。但一般使用者不知道,也不需要知道這些。如果他們無法進入某些攸關整個系統的設定,又何需將整個設定選項擺在他們面前?如果一般使用者對兩者有相同的選擇權限,又為何把它們分開?這簡直是一團亂。

最後一個問題是方便性

Linux必須讓Windows使用者感到方便好用。現在大多數的電腦使用者,都使用Windows一段時間了。別擾亂他們對電腦運作方式的基本瞭解。一般人不知道何謂「mount a drive」,他們也沒必要知道。

他們不要「確定」和「取消」的按鍵對調 – 打亂多年練習而成的肌肉記憶。他們不應被迫學習/home有何意義,或這個符碼與「我的文件」有何差異。他們不需要兩個似乎不斷彼此覆蓋的筆記本。

Linux UI基本法則需要重訂,以配合Windows使用者過去十年來所建立的習慣。先贏得使用者,然後再慢慢教導他們一個更好的方式(如果你有)。為迎接Windows使用者的到來造橋鋪路,將有長遠的利益。任何減輕系統過渡期不便的努力,都是多多益善。

我對Linux目前的看法,正如同幾年前的Mozilla 1.0:一個非常有用但愛好者非常有限的產品。如果Linux在桌面市場有重大進展,也將是基於Firefox吸引數千萬次下載的同樣原因,重點在於系統轉移,穩定性、簡易性和方便性。

(作者簡介:Asa Dotzler是Mozilla基金會員工)

如何將伺服器上「查無此人」的郵件改由特定的用戶接收

這是一個蠻實用的技巧,當外面的用戶將信件寄到伺服器時,如果寫錯了收件者,或收信的用戶不存在,該信件就會被退回,寄件者會收到一封「查無此人」的信件。

以下這個技巧,就是為了把伺服器上「查無此人」的信件,改由特定的「用戶」或其它的「電子信箱」接收,修改步驟:

1. 編輯 /etc/mail/sendmail.mc,搜尋有關「LUSER_RELAY」的設定 (如果沒有搜尋到,也可以新增下面的設定),改成:

define(`LUSER_RELAY',`local:nodoby')dnl

(表示將「查無此人」的信件由本機上的「nobody」用戶接收)

或者改成:

define(`LUSER_RELAY',`smtp:[email protected]')dnl

(表示將「查無此人」的信件轉寄給「[email protected]」這個電子信箱)

2. 重新製作 /etc/sendmail.cf,並重新啟動 sendmail:

m4 /etc/mail/sendmail.mc > /etc/sendmail.cf

這樣就完成了。

return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