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ux 磁盘相关指令
磁盘分割
磁盘代号说明:
- IDE 硬盘,第一到四颗分别为: hda, hdb, hdc, hdd
- SATA 或 SCSI 硬盘,第一到四颗分别为: sda, sdb, sdc, sdd
磁盘代号说明:
rsync 是 Linux 当用的远端档案的备份、同步程式,目前由 samba 的团队在发展 (网址: http://rsync.samba.org/),它有它自己的算法,可以很有效率的传输档案,支援 rsh 及 ssh 加密传输,应该是目前最常被做为资料同步或异地备援的工具。
大部份的 Linux 应该都有安装 rsync 了,如果没有,直接用 yum 安装即可:
yum install rsync xinetd
本文章只有说到 Linux 上最基本的备份、同步方式,如果你要知道与 Windows 或 ssh 有关的实作方式,目前没有。
Read more
档案下载
硬件的 KVM 已经很普遍了,硬件的 KVM 让你以一组萤幕、鼠标及键盘,借由控制钮或快速键切换你所要控制电脑。
但如果你的状况是“有两台以上的电脑要同时作业”,并且每台电脑的萤幕我都必须要看得到 (特别是从事设计工作的人),这时,硬件的 KVM 就不太适用了,因为你只会看到一台作用中的电脑画面 (硬件 KVM 还是比较适合用于“管理”电脑),如果你有每台电脑的萤幕都要显示的需求,那你就可以跳糟到 Synergy 了。
以下是我常用的 .bashrc 设定:
#格式化 ls 的颜色 alias ls='ls -F --color' #关闭喇叭的 "BEEP" 声 setterm -bfreq #用上/下键搜寻执行过的指令 bind '"\x1b\x5b\x41":history-search-backward' bind '"\x1b\x5b\x42":history-search-forward' #其它 alias h='history 25' alias vi='vim' #设定提示字符的颜色 PS1="\e[0;32m[\u@\h \W]$ \e[m"
第一次安装 Redhat Linux 9.0 就遇到华硕 P4P800 的网络卡 (3COM 3C940) 无法驱动的问题,就算装了华硕网站下载的驱动程式也不行,反复试了好久,也重装了 Linux 几次,终于解决了问题…但不确定是不是正确的做法。
Read more
转载自: CNet,作者: Asa Dotzler‧陈智文译 (2005/09/15)
OK,那么Linux还不适合成为桌面系统的原因究竟何在?
我试过KDE和Gnome桌面系统,但最近用的是FC4,因此我的批评主要对此(和Gnome),但我认为KDE只会更糟。问题可分为四大基本类别:系统转移(migration)、稳定性(stability)、简易性(simplicity)和方便性(comfort)。这些问题都涵盖技术性能的缺失和可用性的不足。
对“一般人”而言,使用Linux(通常代表抛弃Windows),需要有严谨的转移计画。Linux必须先安装在Windows旁边的另一台电脑中,保持Windows系统完全无损,以便随时回去取用使用者的所有资料和设定。
这些使用者或许愿意用用看Linux,但只要他们的所有资料与设定依然“存活”在Windows,不论前者多有魅力,都无法长久留住他们。我们在Mozilla的经验学到这个教训,一直到我们在Firefox加入非常好用的转移系统,保留使用者在IE的我的最爱、cookies、浏览记录、密码等等,才有大量的一般使用者开始转移 – 并持续使用(而且带进更多使用者)。Linux必须依法炮制。
转移整个作业系统和其中所有主要应用软件,显然是更巨大的任务,但这就是必要的工作。当一般使用者初次打开Linux桌面系统,浏览器、办公文书软件、电邮接口、即时讯息接口、档案管理……每一项都要尽可能地过渡 – 从Windows应用设定,到所有、或几乎所有的使用者资料。作不到这一点,转换的斜坡将高不可攀,这些使用者会就此放弃。
我所指的并非“不当机”的稳定性,而是一个稳定的API,让使用者从网站上下载新的应用程式时,不需大费周章。使用者应该能从Download.com下载Fedora Core 4和抓取最新版的Firefox,然后立即使用,不必再寻找并安装compat-libstdc++,或其他有的没的。
开发员或许认为尽可能地重复利用程式码很酷,但使用者才不关心究竟是Linux没有包含必要的相容元件,还是Mozilla没有在某一小版的libstdc++作好相容的工作。一般使用者期望能够下载软件、安装,然后立刻使用。要求他们了解复杂的系统库和核心相容性问题,是送他们离开的最快途径。
不要为了加入新功能而加入新功能,也不要为了证明自己可以,而提供使用者偏好设定。
我并不想挑起一场桌面系统战争,但我真的要奉劝各位发行商(不同系统版本的发行商),选定一种桌面系统就好,别再三心二意。一般使用者在安装你们的产品时,不应被迫(或猜想或有足够的知识)去选择Gnome或KDE。他们不需要在应用软件表单上,再来一张清楚明列15到20个二流游戏的游戏选单。
当必须在Helix Player、CD Player和Music Player之中选择其一,使用者会有什么感想?Music Player无法读取CD吗?什么是Helix? Gedit的喜好设定视窗的五个大项约有30种使用者偏好项目,NotePad只有3项。
你我都知道“设定”(Setting)与“偏好”(Preferences)的差别,在于前者是针对整个系统,后者是单一使用者。但一般使用者不知道,也不需要知道这些。如果他们无法进入某些攸关整个系统的设定,又何需将整个设定选项摆在他们面前?如果一般使用者对两者有相同的选择权限,又为何把它们分开?这简直是一团乱。
Linux必须让Windows使用者感到方便好用。现在大多数的电脑使用者,都使用Windows一段时间了。别扰乱他们对电脑运作方式的基本了解。一般人不知道何谓“mount a drive”,他们也没必要知道。
他们不要“确定”和“取消”的按键对调 – 打乱多年练习而成的肌肉记忆。他们不应被迫学习/home有何意义,或这个符码与“我的文件”有何差异。他们不需要两个似乎不断彼此覆蓋的笔记本。
Linux UI基本法则需要重订,以配合Windows使用者过去十年来所建立的习惯。先赢得使用者,然后再慢慢教导他们一个更好的方式(如果你有)。为迎接Windows使用者的到来造桥铺路,将有长远的利益。任何减轻系统过渡期不便的努力,都是多多益善。
我对Linux目前的看法,正如同几年前的Mozilla 1.0:一个非常有用但爱好者非常有限的产品。如果Linux在桌面市场有重大进展,也将是基于Firefox吸引数千万次下载的同样原因,重点在于系统转移,稳定性、简易性和方便性。
(作者简介:Asa Dotzler是Mozilla基金会员工)
这是一个蛮实用的技巧,当外面的用户将信件寄到服务器时,如果写错了收件者,或收信的用户不存在,该信件就会被退回,寄件者会收到一封“查无此人”的信件。
以下这个技巧,就是为了把服务器上“查无此人”的信件,改由特定的“用户”或其它的“电子信箱”接收,修改步骤:
1. 编辑 /etc/mail/sendmail.mc,搜寻有关“LUSER_RELAY”的设定 (如果没有搜寻到,也可以新增下面的设定),改成:
define(`LUSER_RELAY',`local:nodoby')dnl
(表示将“查无此人”的信件由本机上的“nobody”用户接收)
或者改成:
define(`LUSER_RELAY',`smtp:nobody@example.com')dnl
(表示将“查无此人”的信件转寄给“nobody@example.com”这个电子信箱)
2. 重新制作 /etc/sendmail.cf,并重新启动 sendmail:
m4 /etc/mail/sendmail.mc > /etc/sendmail.cf
这样就完成了。
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?我们创造了什么价值?
近期回响